央廣網北京3月25日消息(記者張聞)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如今走出國門的學子越來越多,在“西天取經”的路上,哪些誤區需要避免?今年年初,武漢六中國際部校長劉燕海花費了兩周時間,自駕數千公里,深度走訪美國的12所知名大學,最後將收集的資料用日記體的形式彙編成近萬字的“美國留學寶典”。
  一路走一路記,劉校長瞭解了不少留學生的困惑。中央台記者專訪了這位一直“在路上”的校長,來聽聽他的這本“西游記”里記錄了哪些留學真經。
  凱魯亞克在《在路上》里寫道"城市只是符號,是路上歇息片刻的驛站,每當我們抵達一個地點,卻發現夢想仍在遠方,於是只有繼續前進。"這種迷茫像極了拼命苦讀到西方留學的一批批青年學子的切身感受。記者與劉燕海的對話也是從這個群體的困惑與迷茫開始的。
  迷茫一:在出國選擇學校的時候應該註意哪些指標?如何獲取信息?
  劉燕海:因為現在中國的學生和家長主要看的是排名,他對於這個學校到底有多大的規模,他都不瞭解。學校有一流的建築也要有一流的大師。會和當地的招生部門和國際學生的服務部門,還有學術部門,基本上都會和這三個部門去進行接觸。美國的大學它有一個非常開放性的服務體系,不管你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你可以在他們的網絡在線當中去預約。
  迷茫二:有些學生托福成績、專業成績都很好,但為什麼在國外卻聽不懂課?
  劉燕海:中國學生在出國前,把精力主要放在了托福、雅思、SAT的這種英語考試的準備上,而忽略了我們所稱的叫做學術英語的準備、學科英語的準備。所以這個部分來說就是非常大的遺憾,如果我們的中國學生用他們高考學習的知識深度,同時再能轉換為英語學習的能力。中國學生將可以在海外大學當中獲得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迷茫三:很多國內的是尖子生,為什麼在美國很難拿到高分的肯定呢?
  劉海燕:美國大學當中尤其是本科教育很多課堂都是通過討論來完成老師教學,老師提出一個觀點由學生分組,然後要針對這個觀點進行完全深度的討論,提出不同的觀點,同學們之間進行辯論和博弈。所以如果一個學生希望能夠在課堂上能夠表現好,他在課下的閱讀量要遠遠超過老師提供材料的3到4倍。所以美國教育當中他有一個就是由一個起點激發學生的自我學習動力和組織創作力,而不是現在國內我們來說的就是課堂屬於老師,老師主動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
  劉校長所回答的三個迷茫事實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美教育間最本質的差異,美國的學校強調學生的自我激發,而我們的教育則習慣了讓孩子們被動的完成任務。
  從20年前的《北京人在紐約》到10年前的低齡出國熱,再到現在的"尖子生"高中畢業直接去國外讀大學的風潮,數字顯示,近五年來我國的出國的人數比過去30年的總數還要多。光是去年(2013年)一年,就有約40萬人留洋,如果要問這40萬人,為什麼非要走出去贍芎芏噯說拇鳶富崾且蛭頤竅胩逖楣駛慕逃源誦3ち躚嗪4誦凶畲蟮氖棧袂∏∈侵匭律笫恿�"國際教育"這樣一個命題。
  劉燕海:中國的國際教育不等於追隨西方化,國際教育不等於出國教育。現在我們一接受國際教育就說我們要考托福。但實際上一個學生對於語言的學習首先是要把自己本國的語言學好以後,再轉換為用其他的語言對自己本國文化進行理解,再和其他文化對接。  (原標題:武漢中學校長走訪美國多所大學 講述“留學真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b20hbizz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